《冰鉴》一书,世传为曾国藩的相人术。但是,有人说此书系曾国藩所著,则误传了。 本书附录之手抄本。最后一段明明白白写着:“余家有《冰鉴》七篇,不着撰人姓名,南海吴荣光荷屋氏并识”。易言之,这本书既是吴荣光的“家藏”,且不知作者姓名,当然是吴荣光的先人藏书,而曾国藩则是吴荣光的晚辈,自无可能为曾国藩的著作。
吴荣光,字伯容,荷屋是他的号。清期中叶名臣,历任江西、河南、陜西、福建、淅江、湖南等地方官。他在湖南巡抚任内,于著名的长沙岳麓书院修建“湘水校经堂”,专课经史,以经义、治事、词章为主。在当时,那是一种“导正八股,讲求实学”的作为。 湘水校经堂于一八三一年建立,而曾国藩在一八三四年到岳麓书院“进修”,同年考中举人,翌年上京赴试。极有可能,他在这段期间读到了《冰鉴》这本书,甚至成为他日后“观人”的重要参考书。这话得从岳麓书院讲起。
至于《冰鉴》这本书,一般人将它当相书来读,可是它却不是那种“削皮剥骨”的相书,更没有“毫厘剖析”的面部图谱,反而只有戋戋七章、二千多字,说的是原则而非细节,再就吴荣光批注来看:“观人之法,孔有焉廋之辞,孟有眸子之论”──孔子在《论语?为政》说:”视其所以(动机),观其所由(过程),察其所安(目标)。人焉廋(掩藏)哉!人焉廋哉!”《孟子 离娄上》:“听其言也,观其眸子(瞳),人焉廋哉!”孔孟说的都是观人术,而非相人术。做为封疆大吏,肩负为国举才之责,观人术当然是“经世致用”的重要学问,所以吴荣光说“吾辈其可不知乎此”,并将之刻印传世。所以,曾国藩既然师承湖湘学派,以经世致用为职志,有这 一本观人术参考书,乃是合理的推论。
然而,即使《冰鉴》是一本“最不像相书的相书”,它毕竟还是一本相书。曾国藩一生以“识人之明”见称,带过数十万兵、用过数百名将领、推荐过十数位督抚封疆大吏,他是凭着阅历观察,或者参考了多少相法? 基本上,曾国藩对命运、占卜是不信的。 曾国藩一八六一年兵困江西时,心情低潮令他“实无生人之乐趣”,甚至已经写好“遗嘱”给儿子曾纪泽和曾纪鸿。遗嘱最末段叮咛祖父星岗公(曾玉屏)的家训“八字、三不信”:八个字是“考宝早扫书蔬鱼猪”,三不信是不信僧巫、地仙、医药,其中所谓地仙,就是风水师、相卜师(不信医药是指不要相信走方郎中为卖药而夸大病情,并非有病不吃药之意)。 曾国藩对所谓“富贵之相”的看法,在他的《日记》中有一段:
端庄厚重是贵相,谦卑涵容是贵相。 事有归着是富相,心存济物是富相。
易言之,他信的是内在修为会引导“相随心转”,庄重能容自然贵,踏实有同情心自然富。 然而,关于曾国藩善于看相的故事却流传甚广,其中最有名的一则见于《古春风楼琐记》: 李鸿章募成淮军之后,带领几位将领赴营参谒曾大帅,曾国藩接见这几位淮军将领,一言不发,点点头、挥挥手让他们先退出,然后对李鸿章说:”少荃(李鸿章字),这些人确都不差,将来有成就的,当以那个麻面少年的成就最大。” 李鸿章问何以见得?曾国藩说:”各人见我出来,都改容屏息肃之,只有那麻面少年见我走过,昂然而立,眉宇间似有不平之色。此人胆量与才气,都远在诸人之上。你如不能用,杀了他,以免后患。”
那麻面少年,就是刘铭传。以此见之,曾国藩是善于“相人”的,可是却不是用一般相法那种“削皮剥骨”的解剖方法,而是望其神、气、色──这就和《冰鉴》的方法相合了。 在他的《日记》中有一例,针对当天见过的几位新任哨官: 王春发 口鼻方正,眼有清光,色丰美,有些出息。
毛全升 鼻梁正,中有断纹。目小,眼无神光。口小,不可恃。 康顺利 目小有精光,眉粗,笨人。 曾国藩观人一定先观眼神,其次看五官配置,这和《冰鉴》的方法“文人先观神骨,开门见山,此为第一。”的确是相合的。
命相占卜之学,信者言之凿凿,不信者嗤之以鼻。我个人视之为“统计学”,甚至包括“现代相术”如血型、星座等,皆属统计经验的累积,不能说完全没有根据,也不能以个案不符而全盘否定。但是,既然是统计,就有误差,所以不可能完全命中,端视下断之人累积了多少经验(样本数),以及他的判断方法(解决功力)如何。 若以此言之,则曾国藩的“样本数”可是大得不得了,而且这些“样本”更容许他长期观察印证──因为他是大帅。
初募湘军之时,曾国藩每天亲自坐在招募处,看到“黑脚杆又不多话的乡野老实之人”,就出声“好,好”,此人就录取了;看到“白面皮的城市之人”或话多之人,就出声“唔、唔”,此人就不选入。易言之,打开始是每一个兵都经他亲自看过(这个样本数够大了吧),而且这些子弟兵都跟着他出生入死,有些后来都因战功而赏赐“黄马挂”(相当一级勋章之荣典),当然也有更多人壮烈成仁──这就是“印证”,什 样的人“福薄”、“福寿”,都印在曾国藩的脑子里。
湘军后来膨胀到数十万人,当然不可能由曾大帅一一面试,但是麾下所有营官(校级)、统领(将级)仍然全都由他委派、批准,而且湘军的干部一律内升“营官由统领挑选,哨弁由营官挑选、什长由哨弁挑选,勇丁由什长挑选”,也就是得一级一级上报,这也使得曾国藩个人的“样本数”一直在累积当中──有了如此庞大数量的数据库、样本数,曾国藩纵使不懂相法,也比任何半仙、铁嘴准得多了吧! 此所以有一位幕僚后来著书回忆:”大帅在军命将,说某人可为营官、某人可为大帅;某人福薄,当以死难著名;某人福寿,当以功久终。皆一一验证。”有本事一一验证,就是凭着曾国藩一生阅人无数。
《冰鉴》对曾国藩的帮助,更因为它是专门针对“文人”的一本相书,这又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有着深刻的关系。
清朝的社会主干是中小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亦即“耕读世家”。农民虽然占绝大多数,但是无田无产的佃农没有能力晋升他们的社会地位,因为供不起子弟读书。耕读世家则“进可攻,退可守”:家族中一旦有优秀子弟做了大官,不只是光宗耀祖,其它堂兄弟、子侄辈就都有机会得到庇荫;而任一家族“发家”了,同学、同乡、世交也都有了夤缘的机会;从而他们的佃农、长工也受到比较好的待遇。但是,书读得好却未必仕进顺利,那些考运不好、做不到官的就安心在家开馆授课,期待教出一个“英才”来。
久之,就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绅士阶级,他们是乡梓的意见领袖,佃农阶级习惯于听从绅士阶级。到了清朝中叶以后,由于仕进的机会太少,全国绅士人数超过一百万人,可是政府官职(包括候补虚衔)只能容纳十五万,也就是闲居不得志的绅士有几十万近百万。 洪秀全就是一个考不取秀才的绅士,可是太平天国造反的号召却是“外教”,非但不能赢得绅士(意见领袖)阶级的支持,反被以儒家为正统的读书人视为异端邪说──这给了曾国藩大好机会。
与曾国藩同时,受命在地方组织乡勇团练的不止湖南一地,后来却只有湘军成功,就是因为旁人只招募勇丁,曾国藩却是“用绅士为将,用农夫为勇”。他在一个募勇奏折中指出:“大抵山僻之民多犷悍,水乡之民多浮滑;城市多游惰之习,乡村多朴拙之夫。故善用兵者,尝好用山乡之卒,而不好用城市近水之人”。这也是前述他“好好”“唔唔”的选卒原则。 用绅士担任军官,刚好符合农夫听从绅士的惯性。而绅士阶级闲居者既多,满腔“报国血忱”,满腹“经国大志”,有这 一个天上掉下来的机会可以“上马杀贼,下马草露布”,自然乐衷参与。再加上一些原本已经享有名声的知识分子,基于保卫先圣贤哲道统的立场,纷纷投入曾国藩幕府,于是人才昌盛──有将、有兵、有好幕僚,这是曾国藩成功的要件。 总之,绅士阶级知识分子既是湘军主干,而《冰鉴》又是专注于“文人”,自然对曾国藩在选择将校时大有参考价值。
另外还有一点很重要。曾国藩面对的是战阵凶危,后头还有慈禧太后与满族亲室的猜忌隐忧,偏偏他还得负责保举人才──万一保举之人出了状况,例如打了败仗,一则被保举之人遭殃,二则自己也会被连累。他在给曾国荃的家书中就说:“近世保人亦有多少为难之处。有保之人而旁人不以为然,反累斯人者;有保之而本人不以为德,反而仇隙者。余阅世已深,即荐贤亦多顾忌,非昔厚而今薄也。”以此得见,曾国藩愈到后期,推荐人才愈保守,而保守的原因则是担心“若他闯了祸,我跟着倒霉”。 事实上,人生是有运气的,有的人就是官运不好。
汉武帝时,下诏全国推荐人才,这些人才先安置在“郎署”见习,表现好,受到皇帝赏识就派官给他做。有一次,武帝到郎署巡视,遇见一个白发老翁,这人名叫颜驷,从汉文帝时就担任“郎”官,武帝很诧异:”为何年事已高,仍然为郎(郎大都是年轻人)?”颜驷回答:”文帝好文而臣好武,景帝喜老而臣年少,升下喜少而臣已年老,因此历经三世都没有晋升机会。”这就是造化弄人。
曾国藩带兵打仗数十年,遇到的意外(意外之胜、意外之败)、见到的造化弄人不知凡几,尽管他秉持“尽人事,听天命”,终不免希望能够趋吉避凶,而《冰鉴》若能助他观人运气(参考“气色”一章),当然太好了! 无论如何,曾国藩以识人、用人而成功,纵使他不信相术,也必定擅长观人之法,《冰鉴》乃是他观人术的重要参考书。
曾国藩本人的面相,更是《冰鉴》优于其它面相之书的绝佳见证:
作《湘军志》的王闿运曾记载:曾国藩的面相以相法而论“当刑死”(不得善终),但是后来却能封侯拜相,且庇荫后人(子、孙?皆受益)。这里所谓“以相法而论”的相法,就是一般的面相学──曾国藩一生杀人无数、树敌无数,仇敌恨他“必啖之而后快”,刑死似乎是合理的。但是曾国藩最厉害的一门功夫就是持盈保泰,在他的家书、日记当中,不断出现自我戒惕与警告弟、子的言语,所以他能常保尊贵。
相对于信任传统面相术的王闿运,中国第一位留学生(耶鲁大学)容闳却是另一种观人术,他在回忆录中记载第一次见到曾国藩的印象:
余见文正(曾国藩谥文正)时为一八六三年,文正已年逾花甲,精神奕然,深长约五尺八九英吋(在当时算高个儿)区格雄伟,肢体大小成相称。方肩阔胸,手大面正,额阔且高,眼三角有棱,目眦平如直线。凡寻常蒙古种人,眼必斜,颧骨必高,而文正独无此,两颊平直,髭髯甚多。目虽不巨,而目光锐利,眸子作榛色,口阔唇薄,是皆足为其有宗旨、有决断之表征。
容闳的观人术就接近《冰鉴》的方法了。同时,由曾国藩的面相气质能令容闳起钦佩之心,让我对本书的写作,有了不同于一般相术的方向: 相术既不是“普通人”学得会的,看了也没有实用的价值,因此鲜少有“普通人”爱看。但是若换一个角度:我们每天都在“观人”,人家也在“观我”,现代人又注重形象,那 ,这本书可以不止用于观人,更可用于改善自己的形象──应对进退时,眼神应该如何?态度应该如何?声音应该如何?甚至我的外型可以做何种改善?于是这本书又可以当作现代人的形象自修参考书来读。
商周出版邀我写一本“普通人可以阅读的《冰鉴》”,我最初持保留态度,因为我本人缺乏慧根不爱看相书,当然谈不上研究。但我仍然为此做了一些功课,发现所有书店都将《冰鉴》放在“命相、占卜”的架子上,而且内容都侧重相术专业,绝非普通人会去翻阅的,即使去翻阅也看不下去。所以,我将曾国藩的故事,和他同时期中兴名臣、名将的故事,乃至历史上其它人物的故事加进去,相信对可读性应有裨益。
清朝明臣曾国藩指派李鸿章训练淮军时,有一天,李鸿章带了三个人求见,请曾国藩 分配职务给他们。不巧曾刚好饭后出外散步,李令三人在室外等候,自己则进入室内。
等到曾散步回来,李请曾传见三人。曾说不用再召见了,并对李说:“站在右边的是个 忠厚的人;站在中间的是个阳奉阴违的人,只能给他无足轻重的工作;站在左边的是 个大材,应予重用。 李惊问道:“你是如何看出来的呢?”。 曾笑着说:“刚才我散步回来,走过三人的面前时,右边那人垂首不敢仰视,可见他恭 谨厚重,故可委派补给工作;左边那人始终挺直站立,双目正视,不亢不卑,乃大将 之材。”。 曾国藩所指左边那位“大将之材”,就是后来担任台湾巡抚鼎鼎有名的刘铭传。曾国藩 这种经由观察一个人的行为举止,以鉴识其品的与才能,而后量能授官,这是识人而 非相人。
《冰鉴》中有一段论述,是对择友标准的经典概括:
方有对谈,神忽他往;众方称言,此独冷笑。 深险难近,不足与论情。 言不必当,极口称是;未交此人,故意诋毁。 卑庸可耻,不足与论事。 漫无可否,临事迟回;不甚关情,亦为堕泪。 妇人之仁,不足与谈心。
三者不必定人终身。 反此以求,可以交天下士。 曾国藩已经说得很明白,虽然不可以据此判断一个人的成就大小,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深险难近、卑庸可耻、妇人之仁”这三类六种人,是不能交往的。 反之,如果没有这样的毛病,就可以称为“天下之士”,放心交游而无碍。 生活中,我们既希望找到知心朋友,也希望别人把自己当作好朋友。 所以我们就要“反此以求”,克服和避讳上述缺点,让自己成为“天下士”,深得朋友信赖。
上述三类六种人,虽然具有典型的参照价值,但如果仅仅对照这六种形态来反省自身,则未免太过局限。 还好,曾国藩在列举六种具体情态后,用画龙点睛之笔概括了朋友相处的三种主要方式,或者说三种主要目的:论情、论事、谈心。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要想成为他人信赖的好朋友,就要做一个可与论情、论事、谈心的人。
1.坦诚无私——深险难近,不足与论情。 朋友之间,首要的就是交情。 没有感情存在,也就谈不上是朋友了。 所以,要想成为别人的好朋友,就必须做一个“可与论情”的人。 做到可与论情,最关键的是要做到坦诚无私。 坦诚,就是要将问题都摆在桌面上。 有意见,提出来,不人前一面、人后一面;朋友托付自己的事,能就是能,不能就是不能,直截了当说明原因,不推诿,不虚张声势,不“王顾左右而言它”;眼见朋友作出不妥的决定,面临失策的危险,一定要诚恳点明,不要嘿嘿冷笑,作壁上观;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对朋友的评价,一定要表里如一。 不要当面褒奖,背后摇头,更不要四处散布对友人不利的言论。
无私,就是要“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一方面,不要算计朋友。在面对困难时,要全力以赴、共同担当;在面对利益时,要想到朋友,利益均沾。莫起独吞之念,更不要私下里做损人利己的事情。另一方面,为朋友出谋划策,不要掺杂自我私心。倘若自己确实需要从中得到某些利益,也一定要坦诚说明自己的想法,不要背地里有动作。
唐太宗与魏征,一为君,一为臣,且曾经站在完全对立的政治战线。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王朝里,应当说,二者的关系是很难成为推心置腹的朋友的。可事实上,两人真挚的友谊却世代传颂。 什么原因呢? 就因为两人能够将地位的不同置诸一侧,开诚布公地交换意见。 尤其是魏征,经常直言不讳地指陈李世民奢靡的想法和错误的决策,获罪的机会很多,而李世民却能一忍再忍,乃至赞赏与器重日甚一日。 除了因为君王本身的开明大度、礼贤下士外,我想,更主要的原因就是魏征直言相谏的行为,皆出自坦诚无私的本性。 也即他的意见、建议都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是完全站在为国为民、为江山、为社稷的角度来提出的。
如此质量,唐太宗当然是心中有数的,所以即便有忤触之处,也依旧是要珍惜保留这面镜子的了。
坦诚无私,是最值得信任的质量,特别是在官场里。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政治舞台上,最重的心理负担莫过于时时处处要提防他人。 如果能有一班肝胆相照的兄弟,彼此各镇一方,就可以腾出更大的精力用于主要事业的发展。 所以,刘邦在赢得天下后高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得意之余所流露的隐忧,就是心底无私、可堪托付的朋友实在太少了!年轻人刚刚参加工作,自然希望得到上级领导的器重。 特别是当你遇到一位非常值得欣赏、值得追随、值得交往、值得共事的上司时。 此时,赢得器重的方法,不在于溜须拍马,而是在于坦诚无私。 也即既要做工作上的得力助手,又要做生活中的真挚朋友。 如此,才可建立深厚的情谊,共同开创一番美好的事业。 这样的道理,其实并不局限于政治舞台。 在商场、在学界、在生活里,我们都需要有一些坦荡无私的朋友来共同商榷、共同奋斗、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 而要想拥有这样的朋友,前提条件就是自身要光明磊落、坦荡无私。 当然,这里的无私并不与各自所拥有的私密空间、发展领域、人际关系相冲突。
2.忠信可靠——卑庸可耻,不足与论事。
朋友聚在一起要干什 ? 当然是要做事。 在一起做事,就要彼此信任。与阳奉阴违、朝秦暮楚、心怀叵测的人共事,没有不吃亏的道理。
如何建立信任? 就是要做到忠信可靠。
忠信二字,自古即被视为交友的不二法则。 《论语》说:“与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可见,一起谋事,就要“忠”;与朋友交,就要“信”。 那 与朋友一起谋事,自然就要“忠信”两全了。 那 ,什 叫做忠信呢? 《说文解字》中说:“忠者,敬也”、“信者,诚也”。 尽心为忠,无欺为信。 也就是说,既然参与了某一件事,就要认真对待,尽心竭力;答应了某一个人,就要诚实无欺,恪守信用。 如此,别人才会愿意与你论事。 《三国演义》中有一章叫做“美髯公千里走单骑,汉寿侯五关斩六将”,讲得就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赫赫有名的忠信之士:关羽。 在这段妇孺皆知的故事里,关羽的优秀表现有二:一是对桃园结义之情“忠”,二是对兄长临危之托“信”。 曹操爱才心切,不仅用丰厚的物质条件挽留云长,而且在真情实意上也下足了功夫。 如果说高官厚禄、声色犬马尚难以撼动英雄的心,那 相见恨晚、惺惺相惜的肺腑之言还是可以让豪杰落泪的。 因此我想,倘若不是有桃园结义在先,关羽也未尝不会与曹公共创一番伟业,优秀就优秀在:既然与刘张歃血在先,那 无论如何都绝不动摇最初的誓言! 这就是“忠”。 能结交到这样的朋友,真玄德之幸也! 刘备在战乱中将妻子托付云长照顾。 为了一句承诺,纵使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障嫂夫人的安全。 这就是“信”! 曹操为了达到断绝关刘情谊的目的,不惜使出“迫三人共处一室”、败其声名的下三烂做法。 关羽宁可挨寒受冻,也绝不让天下英雄耻笑。 终至挂印封金、过五关斩六将,不惜落个负恩之责,也要护送两位夫人与兄长团聚。 这一份情谊,足可感动天地! 玄德得此至交,真正羡煞后人也!
从这段典型的忠信往事中,我们还可以得出一些其它的结论。 譬如,要做忠信之人,就要经得起威逼利诱,就要坚定自己最初的理想、信念,就要珍惜朋友间的交情和缘分,就要不做苟且之事等等。 当今时代,是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 “威逼”比比皆是,“利诱”比比皆是,可堪动摇理想、信念的事物比比皆是,因此很多人就背弃了最初的誓言,舍弃了难得的缘分,毁弃了朋友和自我的声誉。 釜底抽薪、过河拆桥、落井下石、中饱私囊的事越来越多,想要结交一个忠信之人,真是越来越难了! 今天,我在此写这 一段文字,目的也是想要大声疾呼忠义、诚信的归来啊!
3.为友者讳——妇人之仁,不足与谈心。
俗语云: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谈心,是朋友之间必不可少的内容,也是朋友之间最基本的相处方式。 因此说,作为朋友,必须有共同语言,至少也要做一个好的倾听者、好的接受者。 这其实就是“知音”的含义。 朋友之间谈心,有两种用途:一种是商议惊天动地的大事,此时的“谈心”也称作“交心”;一种是倾吐内心不便为常人道的喜怒哀乐,这时的“谈心”也叫做“抛心”。 曾国藩是干大事业的人,写作《冰鉴》的目的也是为了物色能干大事业的将帅之才,所以他这里所讲的“谈心”是指前者。 “漫无可否,临事迟回”是优柔寡断,“不甚关情,亦为堕泪”易因小失大,在曾国藩看来,二者皆是妇人之仁。 这样的人,容易临阵变卦、错失良机,所以不可以与之谋划大事。 在历史上,有这种性格的悲剧式英雄俯拾皆是。 譬如项羽,准备鸿门宴的目的,本来就是要拿下刘邦,可事到临头却为刘邦的柔弱假相所惑,迟迟不忍下手。 范增想要与这样的英雄共谋大业,自然是败多胜少啊! 再如韩信,楚汉相争尚未结束时,就有奇士蒯通劝他自立为王,夺取天下。 韩信犹豫不决,再三考虑还是没有背弃刘邦,最后落一个“立功成名而身死亡,野兽已尽而猎狗亨”的结局。 让后人唏嘘不已! 作为刘邦的朋友,韩信如果能够将“坦诚无私、忠信可靠”贯彻始终,也许不会有此下场;作为蒯通的朋友,韩信如果能够果敢坚毅、当机立断,那也不失为一代枭雄。 韩信的可悲之处就在于:既没有做到坦诚无私、忠信可靠,又具有“临事迟回”的妇人之仁。 所以,他终究不是一个可与论情、论事的人,也不是一个可与谈心的人,因此也就不会有真正的朋友了。
在平淡的现实生活中,密谋大事、共创伟业的机会不多,所以朋友之间谈心,更多的是倾诉彼此的喜怒哀乐。 这时候,最重要的原则就是要“为友者讳”。 何谓“为友者讳”呢? 简单地讲,就是要保守秘密、尊重隐私。亲密友人,往往无所不谈,其中自然会涉及到个人的一些私密问题,譬如出身不幸、家庭纠纷、恋爱过程以及朋友个人的身体、性格缺陷等等。 这些事情,谁都不愿轻易倾吐。 既然跟你说了,那就是对你的充分信赖。 作为朋友,你应
该感激对方这一份信任,多行安慰之举,少要幸灾乐祸,更不可如获至宝般到处宣扬。[4]
生活中还有一部分人,张扬倒是不张扬,但却有另外一个癖好,就是“揭短”,以当众嘲笑、取笑朋友为乐事。 往往在大庭广众之前,冷不丁将你曾经告诉他的缺憾、伤疤抖搂出来,让你只恨找不到地缝可以钻! 这样的人,这样的行为,一定会让你的朋友从此退避三舍的。 为友者讳,是做人的基本道德。 将朋友的伤疤暴晒于阳光之下,你得到的可能是快感,他人得到的却是刺骨的心痛。 因此说,想要成为一个人永远的朋友,就一定要保守他人的秘密,尊重朋友的人格。
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甚就是过分,甚至的甚,“祸且作”,就是大祸临头、自我遭殃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