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也是我国的四大拜祭节日之一,还是24节气之一。2016清明节是几月几日?2016猴年清明节放假安排表是怎样的?2016年清明节如何开运?又有什么忌宜等等问题都是本篇文章要探讨的内容,下面马上来看看。
2016清明节是几月几日?
2016年清明节于公历(阳历)2016年4月4日16时27分29秒,农历(阴历)2016年二月廿七,星期一。干支为:丙申猴年 壬辰月 丙辰日
清明节当日黄历
岁次:丙申年、生肖属猴、壬辰月、丙辰日
每日胎神占方:厨灶栖外正东
五行:沙中土
建执位冲:冲狗(庚戍)煞南
彭祖百忌:丙不修灶必见灾殃 辰不哭泣必主重丧
吉神宜趋:玉宇 青龙 月空 四相 守日
宜:祭祀 出行 教牛马 扫舍 馀事勿取
凶神宜忌:月建 小时 土府 月刑
忌:开光 伐木 安葬 破土
2016清明节放假安排表
2016年4月3日至5日调休,共3天。
4月4日(星期一,农历清明当日)为法定节假日
4月3日(星期天)公休,4月2日的公休调至4月5号(星期二)
4月2号、4月6日(星期三)照常上班。
清明节高速免费时间
清明节各地免费通行时间从4月4日0时起,到4月6日24时结束。
根据2012年国务院颁布的《重大节假日免收小型客车通行费实施方案》来看,收费公路免费通行时间为春节、清明节、劳动节、国庆节等4个国家法定节假日以及当年国务院办公厅文件确定的上述法定节假日连休日。因此清明节高速是免费的!按照惯例,2016年高速免费通行的车辆范围仍然是行驶收费公路的7座以下(含7座)载客车辆,以及普通收费公路行驶的摩托车。
2016清明节开运及忌宜
1、在2016年公历3月15日后,可进入清明祭祖的流程。
2、公历3月23日、3月27日、3月29日,以及4月1日,忌讳扫墓。
3、2016年清明扫墓出发前,以男左女右序列出行。祭祖时手臂上(男左女右)戴一圈红线,忌戴佛珠。
4、清明节进入墓地,因气场不良,水晶易吸收此气,尽量不佩戴水晶类随身饰物,可以戴黑檀木佛珠、黑曜石手链、葫芦状等饰物;
5、孕妇、体弱有病之人可选择遥祭,不亲临墓地;
6、清明节祭祖,敬奉先人,着装应庄重朴素为宜,忌鲜艳花哨暴露;
7、扫墓或野外踏青时,避免孤身一人,宜结伴同行,对先人或其他亡灵要尊重,忌喧哗亵渎,忌对墓地指指点点或随意拍照等行为;
8、中午为阴阳临界点,过午时阳气渐衰,阴气渐重,清明祭祖应在中午12点前进行,如打算出行踏青,建议酉时(17点)前宜回家;
9、清明节祭祖后,回家之前,可以去人气旺的地方逛逛街、泡桑拿、吃饭等活动,回家把所穿衣服换掉洗干净,以防不良气场影响。
10、扫墓结束后,用黄酒拍额头驱邪。在走出陵墓的归途中,需在主干道上,向东、南方向行走。
11、属虎、属猪的生肖,忌在2016年进行扫墓活动。如不得已,可在出发前穿红袜子化解。
12、不宜大动烟火
清明又叫寒食节,相传,最早是晋文公为了纪念对自己有恩,却被自己错误决策烧死的介子推,就下令将放火烧山的那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动烟火,只能吃以前做好的饭菜。
随着时代变迁,虽然禁动烟火的禁令废除了。但人们出于对义士介子推的尊崇,还是将寒食节的习俗延续了下来,一般都会在清明节前准备好食品,尽量避免在在清明节这天大肆吃喝。
13、忌讳婚嫁等喜庆之事
古代人很重视婚丧嫁娶,讲究婚嫁等喜事一定要吉利,都要讨个好兆头。
清明期间,家家都要上坟扫墓祭祖;远在他乡的子女,也要在路口为先人烧纸钱。人们的脸上多是忧伤、思念。这样的气氛,是很不适宜举行婚嫁等喜事的。
14、不宜庆生祝寿
瓜熟蒂落,新生命的诞生是不以日子好坏,节日与否而改变的。但清明节这天出生的人,一般不会在这天庆生祝寿,而是会提前或者推后,避开清明期间。
15、不宜大规模洗涤
旧时习俗认为,逝去的亡魂,只有在清明节期间,趁着这万物复苏的时候,才能出来洗涤、晾晒衣服、被褥。所以,河边、溪边、井边、泉水旁,都有亡灵在洗涤、晾晒。
所以,活着的人,要给逝去的人机会、地方,别和他们抢地方、抢水,让他们好好的清洗。
16、厨房要干净、整洁,忙中不乱
清明节可能大家都很忙,忙着拜祭的同时,也忙着烧一大桌子的菜,如除夕般的丰盛来迎祖先回来吃饭。当然这种做法是好的,但是厨房象征着家庭的财运和食禄,不要忘记忙的同时也要保持厨房的干净。
17、卧室忌摆尖锐物
清明节要整理下卧室,忌摆设尖锐之器物。因为万物有其形,就有其象,有其象就有其意,所以如凶猛尖锐之物置于主卧室,隐喻夫妻不睦,易生争端,应避免之。
18、阳台布置以清爽为宜
阳台是与大自然交流的空间,要保持整洁,可以在阳台侧墙面、地面做一些装饰美化,比如在侧墙上装置一些富有韵味的装饰品;或做一些水景装饰也是十分清新宜人的;也可在阳台种植花草,营造园林小空间,为家居增添自然景致,为家庭添加好运。
19、厕所合理布置
厕所为排泄之地,在清明节阴气较重的当天要注意打扫,堆入的杂物太多,会招来更多的邪门之事,如果不按正常情况处理,否则往后会影响全家人的身体健康及运程的发展。
清明节的起源
介子推的传说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点好行装,同老母亲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片衣襟,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天气物侯的特点有关。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虽然作为节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为时序标志的清明节气早已被古人所认识,汉代已有了明确的记载。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和民众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气候规律,比较适宜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物候、降雨等方面的变化,对人们依时安排农耕、蚕桑等活动有不可或缺的指导意义。到了清明,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所以清明对于古代农业生产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农谚说 “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正是说的这个道理。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清明节,命蚕妾,治蚕室······”说的是这时开始准备养蚕。其中的“清明节”还只是一个节气,不是节日。
清明节气在时间和天气物侯特点上为清明节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该节气被看作清明节的源流之一。
清明的气候特征
关于清明节气候特点,总的一句话就是回暖!清明是表征物候的节气,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常言道:“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时至清明,华南气候温暖,春意正浓。但在清明前后,仍然时有冷空气入侵,甚至使日平均气温连续3天以上低于12℃,造成中稻烂秧和早稻死苗,所以水稻播种、栽插要避开暖尾冷头。在西北高原,牲畜经严冬和草料不足的影响,抵抗力弱,需要严防开春后的强降温天气对老弱幼畜的危害。“清明时节雨纷纷”,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对江南春雨的写照。但是就一些地区而言,情况并非如此。特别是华南西部常处于春旱时段,4月上旬雨量一般仅10至20毫米,尚不足江南一带的一半;华南东部虽然春雨较多,但4
月上旬雨量一般也不过20至40毫米,自然降水亦不敷农业生产之需还须靠年前蓄水补充。此外,5-6月是一年之中冰雹最多的月份,应当加强对雹灾的防御。
清明三侯
桐始华:白桐花开放。
田鼠化为鴽:喜阴的田鼠不见了。
虹始见:雨后的天空可以见到彩虹。
清明节的习俗
祭祖扫墓
祭祖扫墓,是清明节的一个主要习俗。每当到了清明节,家家户户都忙着上坟祭祖。在我国民间曾经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谚:“三月清明雨纷纷,家家户户上祖坟。”无论城郊还是乡村,清明节祭祖扫墓都显得异常热闹。
扫墓,开始称“祭扫”,汉代叫“上陵”,唐代时叫“上墓”、“上冢”、“拜扫”。在《宋史·唐格传》里有“请往钱塘扫墓” 之句,可见“扫墓”的这个名称最迟在宋代就已经出现了。
春秋时期,民间就已经有“吉日良辰,郊祀野祭”的风气。秦汉以后,规定每月初一、十五以及一年中的二十四节气等日子,都要到墓上祭奠。当时的礼仪繁琐,劳民伤财。
唐代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唐明皇宣布了一道圣旨,废止了其他时间的上坟习俗,将祭祖扫墓定在寒食节期间。
到了明代时,民间扫墓与郊游已经结合在了一起。扫墓这天,哭祭完毕,大家并不急于回去,而是找一个好地方。众人聚在树下,或坐在草地上,摆开刚才祭墓的酒菜,一顿饱食。人人都喝得醉醺醺的,实在是哀往乐返。
按照我同民间长期以来形成的风俗习惯,清明节扫墓仪式并不是在清明的当天,而是在临近清明的“单”日举行。据说,只有僧人才在清明节当天祭扫坟茔。
那么,我同民间为什么每年的清明节都要扫墓呢?
想来,这大概是因为惊蛰、春分已过,冰消雪化,草木萌生。于是,因人们就想到了自己祖先的坟茔:有没有狐兔在穿穴打洞呢?会不会因雨季来临而产生坍塌的危险呢?”
所以说,我们就很有必要去看一看。一方面除一下祖先坟茔上的杂草,给坟上添几锨土;另一方面,在坟头的树枝上挂些纸钱,举行个简单的祭祀仪式,以表示对逝者的怀念和显示后代的兴旺。
祖先的墓地,不仅是人们的生命之根,同时也是感情之结。在传统社会里,人们无论走到哪里,都在牵挂着乡里的庐墓。
插柳、戴柳
柳树能够为人们避暑遮荫,人药疗病。它的姿态柔美,尤其是在春风吹拂下的翩翩舞姿,更能够给人带来许多美好的遐思。柳树与中国人民的生活关系颇为密切,因此便产生了一些跟柳树有关的习俗。清明节捕柳、戴柳,便是其中流传最为广泛和久远的一个习俗。
关于清明节插柳、戴柳习俗的由来,在我国民间有这样一种说法:
中国民间将清明节、中元(七月十五)、十月朔(十月初一),并成为三大鬼节。而清明节正是百鬼频繁出没,索讨多多的时节。民间深受佛教的影响,观世音手持柳枝蘸水普度众生,于是便认为柳条有驱鬼辟邪的作用,并把柳枝称为“鬼怖木”。清明时节,恰逢柳条发芽之际,人们便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北魏著名科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一书中写道:“取杨柳枝箸户上,百鬼不入家。”
中国民间的许多习俗,往往都会跟着一些有趣的传说。捕柳、戴柳的习俗自然也不例外。
据说这一习俗的最早发起者,是唐高宗李治。有一年的清明节,唐高宗到渭阳游春,同时也举行了一次祭奠死于国事的亡灵的仪式。
在仪式上,唐高宗赐给陪同的大臣们每人一个柳圈,并说戴上它可以在一年内免遭毒虫咬伤。经唐高宗提倡之后,柳木的“神奇作用”在民间广泛传开了。
其实,与柳树相关的习俗早在汉代时就已经出现了,“折柳赠别”即为其一。当时的长安灞桥两岸,堤长十里,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在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友。因“柳”与“留”皆音,惜此表示挽留之意。另外,折柳相送,还寓意着亲友在异乡他处,能够很快地生根发芽,犹如柳枝一样随处可活。
到了宋代时,清明节插柳、戴柳的风俗大盛。每到清明节来临之时,人们就要到郊外踏青。一些大户人家所乘坐的轿子,四周都要用柳条和花朵装饰起来。这一天,所有人都要在头上戴柳。宋代人这样做,虽然没有排除前代提倡的用柳枝“辟邪”的用意,却融入了要“平分春色”的思想。当时,在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句俚语:“清明不戴柳,红颜变皓首。”由此可见,宋代人们对这个习俗的重视。
清代延续了唐、宋以来清明节插柳、戴柳的习俗。因此有些地方,在清明节之前有卖杨柳之俗。据清代文人顾禄的《清嘉录》记载,江苏吴地一带,在清明节这天,满街都是叫卖杨柳枝的小贩。人们将杨柳枝买回去,插在门上以求辟邪。当地的农人,还以插柳日的晴雨来占卜水旱。若这天下雨,则主水涝。
到了二十世纪50年代,我国民间的许多地方,在清明节这天仍有在门上插柳的习俗。不过,头上戴柳的习俗已经很少见了。而今,在清明节这天,晋南民间仍有少数老年妇女在上坟归来之后,仍会在自家门前插上一根柳枝,祈祷一年平平安安,家业丰实。
拔河
拔河,是我同民间一项非常古老的体育运动。根据史料记载,我国最早的拔河运动,是起源于春秋时期的军事训练。在先秦典籍《墨子》一书里面,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
春秋时期,楚、越两国的水军交战。来自鲁国的工匠鲁班,为楚军设计了一种称之为“钩拒”的兵器,用于阻挡和钩住敌船。当敌船前进时,就阻挡它;当敌船后退时,就钩住它。楚国水军的将士由于运用“钩拒”这种兵器,从而打败了越国。
楚同因为采用“钩拒”这种兵器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所以在没有战争的情况之下,平日军队也经常用“钩拒”进行军事训练。在将领的指挥下,士兵们兵分两队,手挽竹编的篾缆,伴着惊天动地的战鼓和呐喊,奋力钩拉牵拖。这种紧张激烈、扣人心弦的军事演练,时称“钩拒之戏”。它模拟水军舟师作战的形式,在钩或拒时需要士兵强大的力量和技巧,并需要集体配合同时发力,才能够发挥最大的效力。这就是我同民间拔河运动的雏形。
当时的“钩拒之戏”,没有什么规则。器具是采用竹皮编织的篾缆,比较粗糙。但是,因为这项演练能够锻炼士兵的意志品质,又具有较好的刺激性和观赏性。因此,这项活动很快就从军队流传到民间。南北朝时称之为“施钩之戏”,隋代时称为“牵钩之戏”。
在我国历史上,现在已知最早记载拔河运动的古籍,是南朝梁人宗懔撰写的《荆楚岁时记》一书。该书在记载“施钩之戏”时写道,兵士们以篾缆相结,绵亘数里,然后鸣鼓助威,进行比赛。
到了唐代,拔河比赛已经发展成为全民趣味运动了,广泛流传开来。因为这项比赛原本就是在河面上拔来拔去,故而将其称为“拔河”。
这时候,拔河的规则也更加清晰。人们在拔河的大绳正中插上一根旗子。旗的两边则划上两条竖线,称为“河界线”。比赛时,以河界线为胜负标志,从而使陆地的“拔河”也名副其实。
唐玄宗开元年间,过春节和清明节时,无论宫廷还是民间,都会举行盛大的拔河比赛。据史料记载,当时用于拔河的绳索长达四五十丈,参加比赛的人成百上千。观看比赛的人更是无计其数,热闹非凡。待比赛一开始,现场顿时震鼓叫噪,声动九天。其场面之壮观,可想而知。当然,在观众席中肯定有很多外宾和侨民。从此以后,我国这个传统的体育活动项目就被传到国外去了。
在唐代文人武平一撰写的《景龙文馆记》里面,记载了这样一件趣事:
唐中宗景龙四年的清明节,皇帝命侍臣进行拔河比赛。当时比赛的双方,东边是七宰相两驸马,西边是三尚书五将军。因为将军是武人,所以这边少了一个人。不过,这个比赛还是不公平的。因为东边的大都是皇亲国威的大贵人,而且其中还有两三位老臣。西边的将军们力气虽大,但是却不敢使劲硬拉的,最后反而输了。
拔河运动,在我国民间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至今,它仍是一项深受群众喜爱的运动。在那些民间节庆文体活动中,仍时常会听到喧呼动地、声震九霄的拔河声。
清明植树
清明节前后,春光普照,春雨绵绵,是植树的最好时节。我同自古至今,历来都非常重视植树造林。
据我同古代典籍《礼记》记载:“孟春之月,盛德在木。”早在舜帝时期,便设立了九官之一的“虞官”。这就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林业部长”。
秦始皇统一中同之后,曾下令在道旁植树。西汉政治家贾山在《至言》里写道:秦始皇曾下令广修道路,其中最宽的道路有50余步,而且遵照秦始皇的旨意,在道路两旁都种植上松树。
隋炀帝虽然是一个贪图享乐的短命帝王,但在植树造林上却是一名有识之士。公元605年,他下令开河挖渠,诏令民间种植柳树,每种活一棵,就赏细绢一匹。
到了唐代,民间植树的习俗盛极一时。当时,唐朝政府规定,凡是驿站与驿站之间,都要种上道树。唐玄宗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唐玄宗还下令在通衢两旁种上各种树木,以隐蔽行旅。
宋太祖赵匡胤登基之后,大力提倡百姓植树。在夹河两岸,广种榆树、柳树护堤。还根据植树的多少,把百姓分为五等;并下令凡是垦荒植桑枣者,免除田租;对率领百姓植树有功的官吏,晋升一级。宋太宗在位时期,不光是会种田的,会种树的同样可以作为农师。由此可见,朝廷对植树的重视了。
明清时期,民间植树规模有了更大的发展。明太祖朱元璋在推行一系列振兴社会经济文化的措施中,就有植树造林这一项。凡农民家有田地5至10亩者,须栽桑麻木棉半亩,有10亩以上的人家则加倍。对利用空地植树的实行免税,而对完不成植树任务的进行惩罚,对砍伐树木者治罪。
清朝前期,政府也要求地方官员劝谕百姓植树,禁止非时采伐和牛羊践踏及盗窃之害。鸦片战争之后,一批有识之十提倡维新运动,光绪皇帝曾诏谕发展农林事业,兴办农林教育。
我国规定的首次植树节是在1915年,规定每年清明节为植树节。1929年把植树节改为了3月12日,即孙中山逝世纪念日。1979年2月23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决定,将3月12日定为中国的植树节,以鼓励全国各族人民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改善环境,造福子孙后代。
踏青
踏青,又称“春游”,古时候也叫“探春”、“寻春”。清明时逢阳春三月,草青树绿,春风春色,温润清新,正是春游的大好时光。很久以前,我同民间便有了清明踏青这个习俗。
清明踏青,最早的源头应该是古人游春的习俗。《论语》一书中就记载了孔子与其弟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谈论志向的一段对话。当孔子问道曾皙的志向时,曾皙回答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通过曾皙的这番活可以断定,说明在上古之时人们就有阳春三月野浴、踏青的愿望和习俗了。
到了汉代时,汉武帝曾在清明节这一天,在曲江边上大宴群臣。待酒足饭饱之后,汉武帝在众臣的簇拥之下,在江边游春赏玩。
吃“清明蛋”
清明节这一天,在我国民间的许多地因都有吃“清明蛋”的习俗。这如同端午节吃粽子和中秋节吃月饼一样,每届是日,此俗必不可少。
吃“清明蛋”的习俗,是源于古代的上祀节。人们为了婚育求子,将各种禽蛋,如鸡蛋、鸭蛋、鹅蛋、鸟蛋等煮熟,并涂上各种颜色,称为“五彩蛋”。
然后,人们来到河边把五彩蛋投人河里,让它们顺水冲下。等在下游的人们则纷纷争着捞食,据说食后便可以生育。
当然,现在人们吃“清明蛋”的习俗已经不是为了生育,而是惜其外形象征团团圆圆之意。在我国民间,关于吃“清明蛋”习俗的由来,在湖北孝感等地还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
传说,古代的孝感一带是属于云梦泽的一部分,是一片水乡泽国,人们都以捕鱼为生。因为人们天天在风里来浪里去,有许多人患上了头疼病。
有一天,尝遍百草的神农氏路过云梦泽,看到一些人因为头疼在湖滩上打滚。神农氏非常可怜他们,就到处找草药,为他们治疗头疼病。可是,什么草药都吃了,他们的病情丝毫没有减轻。
在清明节这一天,神农氏从山上捡来一些野鸡蛋,又挖了一些地来菜,拿到船上给人们充饥。人们吃了用地米菜煮的鸡蛋之后,忽然感到头不疼了。后来,清明节吃煮蛋成为一种习俗,并延续至今。
它们作为艺术创作的材料。当时,人们进行创作的手法大致为两种:一种是“画蛋”,另一种是“雕蛋”。画蛋可吃,而雕蛋是专门用来玩赏的。 旧时,清明节的煮蛋不仅仅是用来吃,有些人还将
画蛋,就是先将鸡蛋煮熟,然后用茜草的汁在上面绘出各种花纹图案。初绘无色,但是过数日后,颜色就会显现出来。待剥去蛋壳之后,蛋清上就会显示出精美的图案。雕蛋,就是用刀将整个煮熟的蛋镂空,蛋清和蛋黄依次取出。其雕刻之精细,可谓鬼斧神工。
清明节画蛋、雕蛋的习俗,在清末时期的民间还有流行,而现在基本上已经消失了。
清明节除了吃煮蛋,在历史上还有不少其他的食俗。据南朝梁人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记载,当时的寒食节有禁火3日的习俗,故而民间有提前熬制大麦粥的食俗。晋代文人陆翊撰写的《邺中记》里则记载“寒食三日作醴酪。”这里所说的“醴酪”,其实就是一种用麦芽糖调制的杏仁麦粥。一直到隋唐时期,它都是清明节的主要食品。
放风筝
清明前后,春风正盛,是放风筝的最佳季节。风筝也叫“纸鹞”或“木鸢”,在我同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风筝,是用木或竹做成的,因此才会有“木鸢”这个名字。
风筝刚一开始,是作为军事用品而出现的。关于风筝的起源,在我国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称雄,战争连绵不断,各诸侯国都大力网罗人才,都想打败别的国家。当时,楚国正准备攻打宋国,想请鲁班制造出比云梯更好的工具。鲁班就用木片削制成一只木鸢,在宋国的天空上飞来飞去,恐吓宋国。而墨子是一个和平主义者,主张兼爱、非攻,希望大家互相爱护,不要打仗。他也会制作各种工具和武器。他听说鲁班帮助楚国制作了一只木鸢吓唬宋国,便帮助宋国也制作了一只木鸢进行对抗。结果楚国没有办法,只好撤兵。
这里所说的木鸢,就是风筝的鼻祖。到了汉代,纸张发明以后,人们就改用纸做风筝,所以风筝又叫“纸鹞”、“纸鸢”。
早期的风筝可以“转递信物”。据唐代小说家李亢撰写的《独异志》记载:南北朝时,梁武帝萧衍住在南京台城,被侯景叛军围闲。他就是利用风筝将求援的诏书传送出去,从而解围的。
大约自唐代以后,风筝才逐渐变成娱乐玩异。五代时期的李邺,曾在宫中以玩纸鸢为游戏。在纸鸢上装上响笛,风一吹,便发出近似古筝的声音。“风筝”的名称,也由此而来。
唐、五代,玩风筝还只限于皇宫和贵族的府邸。北宋以后,风筝才成为民间娱乐普遍的玩具。
到了明、清之际,风筝的制作已经相当精巧,种类也愈加繁多。在清代著名小说家曹雪芹撰写的《红楼梦》第七十回里,就有一段众美放风筝的描写,她们所放的风筝有“美人儿”、“沙燕”、“大凤凰”、“大鱼”、“大榜蟹”、“大蝙蝠”等。
而曹雪芹本身就是一位制作风筝的高手,他还写过一本《南鹞北鸢考工志》的书。该书详细记载了“扎、糊、绘、放”的风筝四艺,并且还有许多由他亲手绘制的风筝彩色图式。
我国是风筝的故乡,也是制作风筝的著名国家,各地都有制作风筝的能工巧匠。如天津的“风筝魏”制作的风筝,1914年在巴拿马世界博览会上获得金奖。其风筝制作精巧隽秀,色彩鲜明,品种繁多,远销英、美、德、法等数十个国家。又如北京的“哈氏风筝”,也曾在巴拿马万同博览会上获得银奖。“哈氏风筝”,小的可以折叠后放入一个火柴盒里,可飞升上天,也可置于案头观赏;大的宛如巨龙,长达百余米,气势壮观。
不论是放风筝,还是观看放风筝,既能锻炼眼力,又能锻炼身体。清代文学家沈复认为,清明节放风宁,引丝而上,张口仰视,宜导阳气,以泄内热,令人身体健康。
一只只风筝,犹如在苍穹中翱翔飞舞的鸟儿。它们富有诗情画意,令人心旷神怡。放风筝,至今仍是一项深受群众喜爱的民间娱乐活动。
荡秋千
早在远古时代,人们为了获得高处的食物,在攀登中创造了荡秋千的活动。秋千最早是被称为“千秋”。传说是由春秋时期北方山戎民族所创。开始仅是一根绳子,双手抓绳而荡。
在唐代欧阳询等人编纂的《艺文类聚》中就有“北方山戎,寒食日用秋千为戏”的记载。后来,齐桓公北征山戎族,把“千秋”带人中原。在汉武帝时期,宫中以“千秋”为祝寿之词,取“千秋万寿”之意。以后为避忌讳,故将“千秋”两字倒念成“秋千”,这就是今天的名字。古代的秋千多用树的枝丫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成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
南北朝时期(公元420〜581年),秋千传到我国的长江流域,并发展成为每年清明节前后大江南北的一种游戏,世代相沿。
到了唐代,清明节荡秋千的风俗更为流行。据五代王仁裕撰写的《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唐玄宗天宝年间,每到清明节这天,皇宫内就会竖起一些秋千,令嫔妃、宫女们游戏。由于她们在秋千上荡来荡去,犹如凌空仙子,因此唐玄宗还为其取了一个“半仙之戏”的名称。
对于那些久居闺房的女孩子们来说,荡秋千既可以释放内心的郁闷,又可以锻炼身体,肉然便成为她们的一项近乎“专利”的游戏。
宋代的时候,出现了“水秋千”。据南宋文人吴白牧的《梦粱录》一书记载,不管是在北宋都城汴梁的金明池,还是在南宋都城临安的西湖、钱塘江,都举行过这种杂技表演。表演之前,先在水中置两艘雕画精美的大船,船头上竖起高高的秋千架。表演时,船上鼓声大作,表演者依照次序登上秋千,奋力地悠来荡去。当秋千悠到和秋千架的横梁相平之时,他们双手脱绳,借秋千回荡之力跃人空中,在空中翻个跟头,然后投入水中。因表演者姿势各异,看上去惊险优美而又变化无穷。“水秋千”,类似于现在的跳水运动。
宋代以后,随着市民阶层的大量涌现,秋千之戏逐渐普及到民间之中,变成节日中一个狂欢的节日。如山东的一些地区,在清明节前后,老人与孩子一齐出动荡秋千,欢呼为戏。有一种直秋千,可供老人使用。而年轻人则玩转秋千、翻秋千等,花样百出。
直到今天,清明时节仍可以看到我同北方“人家依树系秋千”,南方“笋柱秋千游女并”的景象。荡起秋千,人如插上双翼,忽高忽低体质的传统运动。
斗鸡
斗鸡,也是清明应节的一种游戏。不过古代的斗鸡,输赢是要拿钱押赌注的。斗鸡肉清明节开始,一直斗到夏至收场。那么,古人为什么要选择在清明节开始斗鸡呢?
因为古人掌握野鸡的生活习性,清明到6月是交尾孵蛋期,雄鸡为择偶厮杀最烈。人们由此发现,清明时节,家养的雄鸡也是性情最烈的时候。若两只雄鸡在此时相斗,肯定比其他时间更加精彩。
我同民间的斗鸡活动历史悠久,它最早起源于夏朝的少康时期,到了春秋时已经相当流行。在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记·鲁周公世家》中,记载了这样一件趣事:
鲁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鲁昭公的王亲昭伯与鲁大夫季平子斗鸡。季平子给鸡绑上皮甲,昭伯给鸡绑上金属用爪子。季平子的鸡被斗败而恼恨与心,就故意在昭伯那里扩展自己的住宅,寻衅闹事。季平子专横跋扈,目无国君,令鲁昭公怒火中烧,只想伺机削弱季氏权力。季平子得悉鲁昭公的意图后,便联合叔孙氏、孟孙氏,3家共伐鲁昭公。最终鲁昭公失败,逃亡齐国。昭伯,则被孟孙氏杀死。
唐代,可以说是斗鸡的全盛时期,斗鸡活动已经普及到城乡。当时,长安城中嗜好斗鸡的人不计其数。一些养不起鸡的人,甚至用木鸡来斗,聊作“充饥画饼”。
唐玄宗时期,在长安城里有一个名叫贾昌的人,号称“东城老父”。
他自幼就能识别斗鸡的优劣,就像伯乐善于相马一样。而且他还精通斗鸡的训练方法,经他调教出的斗鸡,几乎战无不胜。作为斗鸡迷的唐玄宗,对贾昌颇为赏识,13岁就任命他为“鸡坊五百小儿长”,成为养鸡场的总管。除了给他加官进爵之外,还破例为他在皇宫中修建了一座斗鸡殿。这件事传开之后,老百姓就在背后编了这样一首民谣:“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马胜读书。”
此后,清明节斗鸡的习俗久盛不衰。
2016年至2040年清明节具体时间表
2016年清明时间:4月4日 16:27:29,农历 2016年二月(小)廿七
2017年清明时间:4月4日 22:17:16,农历 2017年三月(小)初八
2018年清明时间:4月5日 04:12:43,农历 2018年二月(大)二十
2019年清明时间:4月5日 09:51:21,农历 2019年三月(大)初一
2020年清明时间:4月4日 15:38:02,农历 2020年三月(大)十二
2021年清明时间:4月4日 21:34:58,农历 2021年二月(大)廿三
2022年清明时间:4月5日 03:20:03,农历 2022年三月(大)初五
2023年清明时间:4月5日 09:12:52,农历 2023年二月(小)十六
2024年清明时间:4月4日 15:02:03,农历 2024年二月(大)廿六
2025年清明时间:4月4日 20:48:21,农历 2025年三月(大)初七
2026年清明时间:4月5日 02:39:43,农历 2026年二月(小)十八
2027年清明时间:4月5日 08:17:12,农历 2027年二月(大)廿九
2028年清明时间:4月4日 14:02:45,农历 2028年三月(大)初十
2029年清明时间:4月4日 19:58:02,农历 2029年二月(大)廿一
2030年清明时间:4月5日 01:40:37,农历 2030年三月(小)初三
2031年清明时间:4月5日 07:27:59,农历 2031年三月(大)十四
2032年清明时间:4月4日 13:17:10,农历 2032年二月(小)廿四
2033年清明时间:4月4日 19:07:41,农历 2033年三月(小)初五
2034年清明时间:4月5日 01:05:45,农历 2034年二月(大)十七
2035年清明时间:4月5日 06:53:21,农历 2035年二月(小)廿七
2036年清明时间:4月4日 12:45:44,农历 2036年三月(小)初九
2037年清明时间:4月4日 18:43:29,农历2037年 二月(大)十九
2038年清明时间:4月5日 00:28:53,农历2038年 三月(小)初一
2039年清明时间:4月5日 06:15:11,农历2039年 三月(小)十二
2040年清明时间:4月4日 12:04:54,农历 2040年二月(小)廿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