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对于婚礼都是非常看重的,因为婚礼过后就意味着你的身份变了,你身边有了一个会陪你到老,与你生儿育女的人。在传统文化被不断重视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结婚时选择了中式婚礼,中式婚礼的定情信物有哪些?现在就跟三通网小编一起了解一下吧。
中式婚礼定情信物
一、戒指
古代未婚女子都不戴戒指,因为在古代戒指是定亲或者定情信物,所以这个最小的信物在古代女子心中的分量却是最重要的,到现如今也是这样,伸出手让对面的人为自己带上,然后幸福的带上一辈子。
二、手镯
手镯虽然被认为是作为手臂的装饰物,却也是人们最早萌生的一种朦胧的爱美意识,但也有许多科学家认为,手镯最初的出现并非全是出自于爱美,而是与图腾崇拜、巫术礼仪有关。同时,也有史学家认为,由于男性在经济生活中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使得戒指、手镯等饰物有了一种隐喻拴住妇女,不让其逃跑的蛮夷习俗。这种隐喻性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一直存在着。
三、玉佩
古人爱玉,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古语。《古诗笺》中释说:“以玉缀缨,向恩情之结。”“罗缨”是古代女子出嫁时系于腰间的彩色丝带,以示人有所属。使“结缡”成为古时成婚的代称。《诗经》中:“亲结其缡,九十其仪”,描述女儿出嫁时,母亲一面殷殷地叮嘱女儿些私语,一面恋恋不舍地与其束结罗缨。
四、同心结
《诗源》里说文胄与邻妇姜氏相爱,并送姜氏一枚百炼水晶针为信物,姜氏启履箱,取连理线,贯双针,织同心结回赠文胄。素缕表示纯洁,而针谐音同贞。将那丝丝缕缕的锦带编成连环回文式的同心结来赠与对方,绵绵思恋与万千情愫也都蕴含其中。梁武帝萧衍诗有“腰间双绮带,梦为同心结”。宋代林逋有“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的词。言为心声,所谓“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结”这个汉字就象是一张“不舍心怀、情用牢结”的网,却网不尽天下痴儿女故事的万一,目睹神伤。
五、龙凤呈祥
在中式婚礼上,还经常看到龙和凤凰的图案,这是因为在中国,龙和凤凰都是吉祥的象征,代表高贵、华丽、祥瑞,以及夫妻和谐美满的关系。这个传统来自古代中国神话传说,据说虞舜时天下大治,乐官夔谱成了《九招》之曲呈献,虞舜演奏过程中金龙彩凤同时现身。《诗经•文王之什》中也有龙氏族王季娶凤氏族鸷仲氏的记载,认为这是龙凤呈祥,“天作之合”。
六、红双喜
中国人的婚礼上,到处可见大红的双喜字。双喜字由两个“喜”字组成,代表喜事加倍,不同一般的高兴和喜庆,也表示给新人带来好运气和幸福生活。
七、合髻
“合髻”也称“结发”,是中国传统结婚信物。“合髻”其象征意义就是夫妻和睦,永结同心。“结发”的具体操作方式历代不同。先秦、秦汉时的“结发”,就是新郎亲手解去新娘在娘家时所结的许婚之缨,即系头发的彩带,重新梳理头发后再为之系上。隋唐以后的“结发”,是男女双方各剪下少许头发,挽成“合髻”,一般都是马上交给新娘保存起来。唐代女诗人晁采的《子夜歌》云:“依既剪云鬟,郎亦分丝发。觅问无人处,绾作同心结。”正是这一做法的描述。世人常用“结发”、“合髻”作为夫妻结合的代称,甚至特指为“原配”(亦称“元配”)夫妇,表示夫妻间互敬互爱的意义重大。
八、香囊
香囊的历史由来已久。古时又称香包、香缨、香袋、香球、佩伟、荷包等等,古人佩戴香囊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据《礼记.内则》:“子事父母,左右佩用;……衿缨,以适父母舅姑。”就是说青年人去见父母长辈时要佩戴“衿缨”即编织的香囊以示敬意。又因为香囊是随身之物,恋人之间也常常把它当做礼物相互赠送,以表衷情。
九、花朵
中式婚礼上也会永达花朵来装饰,一般是选用象征富贵的牡丹;代表春天和新生活的兰花;象征圣洁爱情的荷花;芬芳美丽的兰花等,这一类的花朵都有一个特点就是要有好的含义和寓意,而且在中式婚礼上不能用白色,因为白色代表死亡。
十、鞭炮
鞭炮在中国人的传统习俗里,代表着喜庆和好事,一般在中大节日或是有好事发生时都会放鞭炮和烟花,用来表达人们的喜悦心情,也增加喜庆的气氛。中国人还认为鞭炮可以驱邪,可以将一切不好的邪气驱逐。在传统的中式婚礼上,放鞭炮是必不可少的项目,鞭炮放的越多,越响就越能带来好运气。所而现代婚礼中,由于鞭炮的危险性和污染性,已经禁止放鞭炮,所以一些人发明了新的庆祝方式,用踩气球来代替放鞭炮,也同样为婚礼增添了不少喜庆气氛。
十一、红豆
红豆又称相思豆,有一句脍炙人口的诗句“种豆南山下,此物最相思”,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在中式婚礼中,红豆作为结婚信物,通常是被用来作为一种甜品,例如红豆沙,象征两人结婚后缠缠绵绵,甜甜蜜蜜。
除红豆外,中式婚礼上的结婚信物还有:红枣、桂圆、花生、莲子,都象征子孙延续,年生贵子、团团圆圆、富贵吉祥。
十二、新人婚礼服装
在中式婚礼结婚当天,新娘子都会身着中式嫁衣出现在亲友面前,在传统的而中式婚礼上,新娘子一般都要着凤冠霞帔,这是深具中国特色的新人传统服装,具有历史意义和严肃的婚姻寓意。因为在古代,新娘的嫁衣和新郎的衣服都是要新娘自己绣制的,也是具有新人定情信物的性质。
中式婚礼定情饰物
戒指
“何以道殷勤?约指一双银”
用戒指定情的习俗在我国由来已久, 南朝刘敬叔《异苑》中记载沛郡人秦树在冢墓中与一女子婚合,临别时,“女泣曰:与君一睹,后面无期,以指环一双赠之,结置衣带,相送出门”,会面安可期, 见指环如见其人,指环之重跃然诗里。
到了晚唐时,戒指渐渐由男女互赠变为只由男子赠与女子,这和今天中西戒指的赠馈方式是类似的。
手镯
“何以致契阔?绕腕双跳脱”
手镯在古代有很多的称谓, “跳脱”就是其中一种。
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常见女子以手镯相赠恋人的情节。梁陶弘景在《真浩》中记述了仙女萼绿华曾赠羊权金和玉的跳脱。蒲松龄《聊斋志异.白于玉》中写书生吴生偶入仙境与一个紫衣仙女相遇相爱,临别时,仙女把自己所戴金腕钏送给吴生留念。
玉佩
“何以结恩情?美玉缀罗缨”
古人爱玉,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古语。《古诗笺》中释说:“以玉缀缨,向恩情之结。” “罗缨”是古代女子出嫁时系于腰间的彩色丝带,以示人有所属。使“结缡”成为古时成婚的代称。《诗经》中:“亲结其缡,九十其仪”,描述女儿出嫁时 ,母亲一面殷殷地叮嘱女儿些私语,一面恋恋不舍地与其束结罗缨。
同心结
“何以结中心?素缕连双针”
繁钦诗里几次说起“结”,“结”是一个被赋予太多美好色彩的汉字,从远古到今天,它始终渗透在人们的生活和情感里。同心结也一直是古人表达情感的信物,所谓“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诗源》里有一个故事,说文胄与邻妇姜氏相爱,文胄送姜氏一枚百炼水晶针作为信物,姜氏打开箱子,取出连理线,穿上双针,织同心结回赠文胄。将那丝丝缕缕的锦带编成连环回文式的同心结来赠与对方,绵绵思恋与万千情愫也都蕴含其中了,相对其他的信物,同心结有一份含蓄的深沉,因为它融入了恋人的巧思。
香囊
“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
香囊的历史由来已久。古时又称香包、香缨、香袋、香球、佩伟、荷包等等,古人佩戴香囊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据《礼记.内则》:“子事父母,左右佩用;……衿缨,以适父母舅姑。”就是说青年人去见父母长辈时要佩戴“衿缨”即编织的香囊以示敬意。又因为香囊是随身之物,恋人之间也常常把它当做礼物相互赠送,以表衷情。
簪
“何以结相于?金薄画搔头”
搔头是簪的别称,据《西京杂记》记载:汉武帝宠爱李夫人,有一次取下李夫人的玉簪搔头,搔头之名由此而来。《鼓吹曲词.有所思》中写一个女子为远方的情人准备了一支玳瑁簪子,她用心地修饰这支簪子,加上双珠还觉不足,再加上玉饰,如此珍重,自是出于一往情深。却不料“闻君有他心”,于是她把那簪子 “拉杂催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何苦这样做呢?还是从心头难以割舍的那份情意吧。
缠臂金
“何以致拳拳?绾臂双金环”
“绾臂双金环”指臂钏,又称缠臂金,这是一种我国古代女性的缠绕于臂的装饰,是用金银带条盘绕成螺旋圈状,所盘圈数多少不等,一般三至八圈,也有多到十二三圈的。缠臂金的奥妙在于戴上之后无论从什么角度看,所见都为数道圆环,而相互不关联,宛如佩戴着几个手镯般美丽。
耳环
“何以致区区?耳中双明珠”
我国女性从很早以前就开始用各种耳饰打扮自己了,清初李笠翁在他的《闲情偶记.生容》里将耳饰里小巧简洁的耳环称为“丁香”,将繁复 华丽的耳坠称为“络索”。他说女子“一簪一珥,便可相伴一生”,可见耳环在古人审美观念中有很重要的地位。唐代张籍《节妇吟》“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中的“明珠”指代的就是耳环。是否也因为这首诗让人觉得以耳环为信物透着悲情?